总结:上消化道出血不常见病因--Dieulafoy溃疡
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病因,出血部位隐匿,出血凶猛,可反复出血。
一、发病部位
胃近侧端,80%发生与贲门与胃连接部位,小弯侧多见。除常见于胃,还可见于食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胆囊、直肠、肛管等部位,甚至支气管。
二、发病机制
主要发病机制是血管先天性发育畸形。
正常情况黏膜下小动脉逐渐变细,并在末梢形成毛细血管网。但Dieulafoy病变黏膜下小动脉保持恒径,且增多、迂曲,恒径小动脉搏动产生的机械压力使覆盖表面的黏膜变薄受损,小动脉穿过黏膜小缺损而突起于黏膜表面。
恒径动脉可自发破裂大出血,饮酒、药物、应激等诱因也可导致破裂大出血。
动脉破裂,出现呕血,血压下降,血栓形成,动脉搏动减弱,出血可暂时停止,原来裸露的血管可潜入黏膜下,胃镜时无法发现病灶,容易漏诊。
一旦补液扩容,血容量增加,血压回升,恒径动脉搏动增强,可再次出血。
三、临床表现:突发、
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
常见于老年男性。
①起病急,无先兆症状;
②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部位隐匿、临床诊断困难、容易漏诊,常需要两次胃镜才能确诊;
③呕血量大,>ml,内科治疗无效;
④间歇性、难治性,恒径动脉破裂出血后形成血痂可暂时止血,一旦补液扩容血压升高或激惹导致血痂脱落,再次大出血,如此反复发作。
四、诊断
临床反复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而无其他症状者应考虑Dieulafoy可能。
内镜表现:孤立黏膜缺损,直径2~5mm,周围无明显炎症;黏膜中央有血管走行;裸露血管上见血痂、渗血、搏动性出血。
超声内镜:异常大的血管直径约2~3mm穿过肌层,走行于黏膜下层2~4cm,然后变细消失,确诊关键是看到内镜脉冲多普勒探及明确的动脉血流信号。
血管造影:末梢动脉增多、迂曲、丛状、环状、球状扩张,无动脉瘤、动静脉分流。手术探查。
五、治疗
加强抗休克、止血、抑酸、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创造条件为有效治疗做准备。
首选内镜下注射止血或止血夹、套扎、APC等治疗,也可选介入栓塞治疗。
内镜无法止血者予手术治疗,腹腔镜下楔形局部胃壁切除。
内镜下止血有可能失败,再次大出血,所以一旦怀疑这个疾病,应当在谈内镜治疗同时请介入科、胃肠外科会诊,做好内镜止血失败的补救措施,一旦内镜止血失败,需要立即转去手术室进行血管切除术或胃部分切除术,手术的要点在于把血管整个剥离然后切除,如果只是部分切除血管,血管回缩,会再次出血而需要二次手术。
作者:文哥来源:医学之声
消化界长期征稿:原创稿件及特约作者招募!
投稿邮箱:DDP
high-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