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螺旋状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与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以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都存在Hp感染,且发展中国家人群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人群的Hp感染率。研究显示,Hp感染通常发生于儿童期,并以慢性感染的形式长期存在于体内。大部分受感染的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特异性症状,但由于Hp感染的存在,儿童发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的风险有所增高。然而,根据年儿童Hp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以及年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脏病学和营养学学会/北美小儿胃肠病学、肝功能与营养学学会指南提出,对于合并消化性溃疡以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儿童Hp感染必须积极根除,而对于其他情况,应与家长积极充分沟通、评估并衡量其治疗所带来的受益及潜在风险(如治疗失败、肠道菌群的改变、抗生素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多种副作用,如腹泻、胃肠道痉挛等)。故积极的预防是对于减少儿童Hp感染的新发唯一而有效的措施。
本研究应用随机抽样方法招募了年04月-年10月大连地区中小学生及其父母组成的家庭。以自愿参与为原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90个家庭,最终用于研究的为资料完整的75个家庭,共人。对纳入本研究的中小学生以及其父母均进行粪便Hp抗原的检测以收集Hp感染情况相关信息。此外,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中小学生受试者与Hp感染相关潜在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包括个人一般信息、家庭相关信息、就餐习惯相关信息以及消化道症状量表等。
结果显示:1、在纳入的受试者中,共有28名中小学生所检测的粪便Hp抗原为阳性,Hp感染率为37.33%。2、在单因素分析中,中小学生Hp感染与年龄(见表1)、父亲Hp感染情况、母亲Hp感染情况(见表2)、共用毛巾、混用饮水杯、混用碗筷、饭前洗手情况、便后洗后情况(见表3)、腹痛以及酸反流表现(见表5)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家庭内聚集性特征。而中小学生Hp感染与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成员数量(见表3)、就餐习惯(见表4)等无关。3、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存在Hp感染、共用毛巾以及混用碗筷可能是中小学生Hp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6)。
研究结论:通过小样本研究发现:1、大连市中小学生三分之一以上可能存在Hp感染。2、单因素分析提示,中小学生Hp感染可能与年龄、父亲Hp感染情况、母亲Hp感染情况、共用毛巾、混用饮水杯、混用碗筷、饭前洗手情况、便后洗后情况、腹痛以及酸反流表现有关,具有一定的家庭内聚集性特征。而与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成员数量、就餐习惯等无关。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母亲存在Hp感染、共用毛巾以及混用碗筷可能是中小学生Hp感染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提示:为了降低中小学生Hp感染的发生率,从而减少Hp相关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发生风险以及避免在中小学生根除Hp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耐药情况、对治疗药物不耐受等现象,可完善以下措施:
1、加强个人对Hp感染的正确认识,充分知晓Hp感染的危害性,如鼓励通过公共服务公告、媒体宣传、医院公益活动和社区开展相关小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开展并借助于新型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将公众凝聚起来,从而提高公众对于预防Hp感染的知晓度,从自身做起,从自身开始正确改变并开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2、调整不良的家庭影响因素,如拒绝共用毛巾、混用碗筷、混用牙刷及漱口杯等,家庭生活用具尽可能落实到个人,避免因混用而增加的Hp感染风险;遵守一定的餐桌礼仪,使用公筷或参考国外的方式进行家庭分餐制进食;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充分认识饭前及便后洗手的必要性;加强父母对于孩子喂养过程中的卫生意识,避免在喂食前用嘴尝试食物的温度或咀嚼儿童食物的行为从而减少Hp感染可能通过口-口途径进行的传播风险。
3、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生吃蔬菜或直接饮用自来水等行为,保持愉悦的心情及健康的生活态度。
4、以家庭为单位对父母进行Hp感染必要的筛查,由于儿童与其父母存在密切接触,故鼓励其父母在符合根除Hp适应证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Hp根除治疗,从而减少家庭内Hp感染的发生风险,进而有效减少儿童Hp感染的发生率。
5、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儿童Hp感染的个人及家庭档案,从而建立新型儿童个体化Hp感染管理的模式,并通过社区力量提供必要的医患交流平台、咨询热线、家庭健康教育以及长期随访,对患儿的治疗过程及定期复诊过程提供一定的便利,保证患儿及家庭成员规范治疗及预防意识。
6、相关部门积极开展Hp疫苗的研究。多项研究指出,针对Hp的有效疫苗将是对抗Hp感染的最佳公共卫生措施,因此完善Hp疫苗战略至关重要,对于改善全球的Hp感染情况具有预期可观而长久的作用。
关于HP更多内容请戳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
??科普
幽门螺杆菌≠胃癌,请淡定对待HP
??科普
又见幽门螺杆君,竟是口臭的罪魁祸首!
??科普
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科普
节后福利--幽门螺杆菌:如何清除是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