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某某,男,40岁。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胃脘隐痛三月余。
病史:患者自述今年六月中旬开始发病。始因饮食不规律,饥饱失常,渐觉胃脘隐痛,空腹时症状明显,伴泛吐清水,烧心反酸。胃痛喜温喜按,得温则痛减,食欲尚可,二便正常,无黑便史,背部怕冷,四肢欠温。纤维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胃痛。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益气温中汤加味。
黄芪20g,桂枝10g,白芍20g,党参20g,白术20g,茯苓15g,高良姜10g,香附10g,陈皮10g,白及10g,延胡索15g,海螵蛸15g,吴茱萸5g,黄连5g,甘草6g。
上方连服2周后,胃痛、泛酸等症基本消除,再以上方出入化裁连服一个月后,症状全部消失。胃镜复查,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
本案证属寒热错杂,以中焦虚寒为主,并肝郁化热,用黄芪建中汤、良附丸加左金丸化裁治疗,取效颇捷。
病案二刘某,女,70岁,年10月9日就诊。
主诉:胃脘反复胀痛近十年,加重一周。
病史:患者自述反复胃脘疼痛十年余,每于秋冬季节发作尤甚,近一周来因家
事导致精神忧郁,胃脘间歇性疼痛,得食痛减,喜热饮,腹胀,时有泛酸、呕恶,背部怕冷,四肢不温,大便溏烂,小便清长。诊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弦无力。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医诊断:胃痛。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脾胃虚寒,肝气犯胃。
温中健脾,行气止痛。
黄芪建中汤与理中汤化裁。
党参15g,干姜5g,黄芪15g,桂枝10g,白芍30g,红枣10g,砂仁6g,香附10g,煅瓦楞20g,姜半夏10g,炙甘草6g,延胡索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上药一周后,胃痛减轻,四肢转温,泛酸渐少,大便成形。守上方,去延胡索加丹参15g,再服14剂。胃痛已除,食欲增加,面色红润。后以香砂六君子丸调理善后,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本案证属中焦虚寒,中阳不振,寒邪偏重,用黄芪建中汤与理中汤化裁治疗,取效颇捷。方中白芍与甘草合用,能缓急止痛;砂仁、香附、延胡索理气止痛;而煅瓦楞与姜半夏配伍有和胃制酸、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散瘀止痛等多种作用,大凡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患者,胃酸多者,蓝教授多加用此两味药治疗。
病案三张某,女,45岁。年11月23日初诊。
主诉:胃脘反复胀痛近十年,加重一周来诊。
病史:近十年来,患者胃脘部间歇性胀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痛减,常在情志不畅时发作或加重,曾在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日因情志不畅,又感胃脘部胀痛不适,心烦,纳一般,有时吐酸,睡眠梦多,身倦乏力,大便不畅,舌红,苔薄白,脉弦。电子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医诊断:胃痛。
脾虚肝郁,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疏肝健脾,清热化湿,化瘀止痛。
党参20g,黄芪15g,白术15g,丹参15g,半夏10g,煅瓦楞20g,醋延胡索15g,柴胡10g,白芍20g,黄芩10g,蒲公英15g,海螵蛸10g,牡丹皮10g,炙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诸证减轻。守原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症状若失。要求中成药维持。予以香砂六君子丸调服。
本案素体脾胃虚弱,而情志不遂,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能升清降浊,水湿停滞,久蕴生热,湿热内蕴于中焦,易使胃黏膜异常,导致溃疡形成。脾胃虚弱,气虚血运无力而易瘀滞。
而通则不痛,《医学真传》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无非通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治疗消化性溃疡采用理气、活血、化湿、清热、补虚等治疗,蓝老师自拟愈疡方治疗。其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补虚;柴胡、白芍疏肝养血;半夏燥湿和胃;醋延胡索止痛;黄芩、蒲公英清化湿热;反酸、烧心重加煅瓦楞、海螵蛸;丹皮疗肝郁化热之心烦;丹参活血化瘀药物,以扩张血管,改善胃黏膜血流,保护黏膜细胞,形成新生胃黏膜细胞,促进溃疡处的修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